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就業?人類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來自歐洲學者們的觀察

編輯的話
相信各位同學都已經使用過ChatGPT,也見識到其威力。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帶來生活便利之餘,也讓人們備感威脅,深怕工作被取代,更懼怕有一天電腦們反客為主、人們成為電腦的奴隸。 針對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如何影響就業,歐洲學者們提供了一些觀察。以下由政經系李明軒老師、也是歐盟中心主任來導讀幾篇這些學者們的研究發現。
|
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就業?人類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來自歐洲學者們的觀察
李明軒 國立中山大學歐盟中心主任
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勞動市場?人工智慧是否將取代大部分的人力、造成嚴重失業?這是大家相當關心的話題。
在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CEPR)的VoxEU(歐洲之聲)專欄近期所刊登的一篇文章《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Growth and Employment》(人工智慧對經濟成長與就業的影響)中,作者Ilzetzki與Jain就此議題整理了各路經濟學家的看法。
作者們指出在過去的十年裡,人工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迅速增加,ChatGPT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這個受歡迎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已經被超過10億用戶用於編寫程式和寫作翻譯等日常任務。人工智慧的應用速度和規模可以從一個簡單的事實看出:ChatGPT僅用了60天就達到了1億用戶,而Instagram用了兩年才達到相同的里程碑。
人工智慧對於經濟成長的影響
人工智慧普遍被認為是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的引擎,憑藉人工智慧處理和分析大量數據的能力,它有潛力提升企業營運的效率與生產力,進一步帶動經濟成長。
Price Waterhouse Coopers(PwC,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慧可能會使全球GDP增加14%。CEPR中心內27位專家則大多同意人工智慧可能會將全球經濟成長率提升至每年4-6%(相對於過去幾十年的平均4%)。
然而,日內瓦國際發展學院的學者Panizza則針對這一預測提出警告,他表示人工智慧可能會增加失業和所得不平等,這反過來可能會對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產生反作用。
人工智慧對於就業的影響
另一方面,學者們對於人工智慧對勞動市場影響的看法較為分歧。一般說來,新技術出現對於勞動人力需求的影響可能有三:替代效果(a displacement effect)、生產力效果(a productivity effect)、和復原效果(a reinstatement effect)。替代效果意指新技術的出現將取代現有人力,造成勞動力需求下降。生產力效果指新技術將提升廠商生產力與利潤,促使廠商進一步擴大營運規模,以致勞動力需求增加。復原效果則指新技術可能創造新的工作種類與需求,而在這些新工作中,勞動力較機器具有比較優勢,因而提高了勞動力需求。
人工智慧對勞動市場影響的現有文獻可分為兩大類: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悲觀主義者認為人工智慧的替代效果將非常顯著,對就業造成傷害。這些學者的論點是奠基於過去幾項研究的估計:Frey和Osborne(2013)的估計顯示美國總就業數的47%在自動化後消失,尤其服務業中相當大部分就業受到電腦化的影響而消失。Bowles(2014)的估計則顯示54%歐盟的工作受到電腦化的影響。此外,Acemoglu和Restrepo(2017)發現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美國受到工業自動化影響最大的地區經歷了就業和工資的顯著下降,他們認為這是由於自動化生產的生產力效果和復原效果太過薄弱的原因。
相反的,樂觀主義者認為人工智慧的生產力效果和復原效果將足以彌補替代效果。例如Lawrence等人(2017)認為人工智慧自動化具有巨大的正面外部效應(生產力效果和復原效果),這將抵消替代效果的負面效應,可以被視為一種「創造性破壞」,亦即自動化可能會轉變工作,而不是消除工作。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於2020年10月結論指出,雖然到2025年,人工智慧可能會奪走全球8,500萬個工作機會,但也可能將在大數據、機器學習、資訊安全、和數字營銷等領域創造9,70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
Bholat(2020)進一步指出,歷史上由於新技術創造了質量更高、且價格更低的商品和服務,特定行業的就業損失往往被整體實際收入的增長所抵銷;這導致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進一步刺激對新產品的需求,進而提高這些行業的勞動需求。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Manning指出,在過去十年中,關於自動化對就業影響的最悲觀預測並未實現,這表明對人工智慧對就業影響的擔憂可能稍微有所誇大。
27位歐洲經濟專家的看法
2023年5月,CFM-CEPR(Centre For Macroeconomics, CEPR)調查要求其專家小組的27位成員預測人工智慧對未來十年內全球經濟成長和高收入國家失業率的影響。將近三分之二的專家小組成員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對全球經濟成長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大多數專家同時表示他們的預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就業方面,大多數專家小組成員(63%)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人工智慧不會影響高收入國家的就業情形,僅有27%的專家小組成員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增加高收入國家的失業率。約克大學經濟系教授Wickens引用了過去的技術變革來支持這一立場:「就業數量和失業水準不會改變,但工作時間將減少、休閒時間將增加。這是過去科技改進後所發生的事情,我預期人工智慧也會有相同的影響。」
也有專家對人工智慧對就業影響的預測為「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牛津大學經濟系教授Ferrero的回答說明了此不確定性:「我預期在短期內,由於某些工作變得過時,失業率將增加;在中期內,生產方式將會調整,從而可能在長期內創造新工作、甚至降低失業率。我只是不確定而已。」
另一份數名歐洲經濟學家的研究結果
在另一份由包括兩位歐洲中央銀行經濟學家所進行的研究《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Jobs: Evidence from Europe》(人工智慧與就業:來自歐洲的證據)中,作者們研究了2011年至2019年期間16個歐洲國家的人工智慧技術與就業之間的關聯。2011年至2019年期間是人工智慧技術中「深度學習」興起並蓬勃發展的年代,其應用範圍包括了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演算法和詐騙檢測。深度學習的應用範圍比起當前的生成式AI(例如ChatGPT)還要有限,然而深度學習應用仍然是革命性的,並且也在當時引起人們對就業影響的擔憂。
作者們使用歐洲統計局勞動力調查的3位數職業層級數據以及兩個人工智慧技術指標進行實證研究,發現AI技術指標與部門就業份額之間存在正向關聯,並且高技術職業與年輕群體的關聯大小是其他群體的兩倍。
這個結果顯示在2011至2019年之間,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與歐洲的就業增長有關,並且此影響主要集中在高技能職業和年輕工人。
面對未來:不盲目樂觀、也不應盲目悲觀
在提出這些研究發現之餘,大部分專家學者仍不忘加上一句:人工智慧技術仍在不斷發展和應用,其對經濟成長和就業的影響尚待觀察。
誠然,面對未來的發展,我們應審慎小心、不盲目樂觀,但是就目前能夠觀察到的證據,人類對於自身的價值也應不盲目悲觀、並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信。
(本文同步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圖片來源:UOCCar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