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7 我的交換故事:那段在雷根斯堡的日子
編輯的話
繼廣受好評的「中山老師談歐洲」系列之後,歐盟中心今年全新推出「中山學生談歐洲」系列,邀請曾赴海外交換的中山學子們談談他們的歐洲經驗。
中山大學校方這幾年來投注相當多的資源與補助送學生們到海外研修,希望給予學生們更全面的學習經驗。身為中山人,絕對不要錯過這樣的機會,趕緊上國際處網站查詢相關的資訊。而「中山學生談歐洲」系列,更將一篇一篇帶給大家第一手的交換經驗!
材光系蘇子菱同學在2023年春天去到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交換,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經驗,也累積不少人生智慧。讓我們一起看看子菱的故事!
|
我的交換故事:那段在雷根斯堡的日子
蘇子菱 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四年級
Q:
妳在2023年春天到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交換了半年,這段交換經驗對你來說意義是甚麼?
子菱:
我認為交換計劃是一個讓大學生接觸世界開拓視野很好的機會,能夠以學生的身分去真的了解一個國家的各種面向,在一個可以犯錯、可以低風險去嘗試的年紀,這無疑是個使人快速成長且能大豐收的方式。
當然,交換也是一個磨練的過程,從出發前的簽證,到抵達後要入當地戶籍都是問題,後續更是需要解決學校的運動證、語言課程度分班、擬定返國時間等各種問題。
除了交換生基本會遇到的學校內問題,我個人還有因想要申請德國碩班、和因為旅行所經歷的各種磕磕碰碰。多數交換生都會到處去旅行,所以在計畫和旅行的時候往往產生很多無法預想到的問題,例如我入不了雷根斯堡戶籍是因為我離開柏林時沒有退戶籍、學校加值機器壞掉、或是火車臨時取消等。
雖然交換期間遇到的困難有很多是不可抗力,但大部分事情其實是細心一點可以避免的,包括保險條款看仔細就不用多付一個月、旅行時功課做得夠多就可以買到更划算的票等等。
經過半學期,我覺得交換經驗給我最大的人生智慧就是:用盡一切辦法解決碰到的問題,找尋身邊擁有的所有資源,放下當下可能不滿或懊惱的心情積極去處理,並且唯有自己對自己的事情夠負責才會有人願意幫忙。
另外,交換對做為一個本來就有計畫於學士畢業後出國念書的人來說更有意義,這半年的經驗不只確定了我想在德國繼續學習的想法,身處當地使得申請過程、面試、看學校以及找房租屋都有地利之便,加上已經經過一學期的緩衝,相信自己未來能夠更順利的適應碩士生活。
Q:
可以形容妳在交換期間所遇到的人嗎?有甚麼感受與心得?
子菱:
我們學校的交換生超過一百人,因此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做朋友就像是擁有了個小世界,聽大家分享不同的風俗民情,從相處過程中更能看出不同的文化背後的想法差異,進而去刺激自己的思考、和追求更好的生活模式。
例如我碰到的南歐人普遍對於時間的概念跟亞洲和西歐不太一樣,常常看心情做事。還有比如說德國人就很重視隱私和休息,以前總覺得在該努力的年紀鬆懈了就是頹廢,但是卻忘了慢下腳步是會看到很多不同的風景的,適當的放鬆也許會帶來更有效率的工作成效。
當然這也反映在德國人的行事效率上面,有時候遇到辦這個文件的同仁去放假了,那就只能下次再來。同時德國也是個很有原則的民族,很多文件申請、行政作業都很重視照規矩來,沒有關說、沒有網路填寫,全都紙本,還得現場排隊……相較於台灣普遍的線上系統剛開始會挺不適應的,因此成長的另一個面向就是開始珍惜和欣賞台灣在許多方面的成就,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優點。
下課後到河邊野餐聊天,聊聊大家對德國的印象和各國的小趣聞~
國際學生會舉辦阿爾卑斯山三天兩夜~體驗沒訊號沒洗澡只有朋友的日子 :)
Q:
在交換期間碰到的朋友,有沒有開啟哪些妳不曾思考過的面向、或是不曾從其看事情的角度?
子菱:
有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我覺得歐洲人實實在在地體現了這句話。對他們而言,很多事都是盡人事、聽天命,不必強求,也不必為這個社會期待所活。
身為土生土長台灣人,我對於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學習之路從來沒什麼懷疑,一路考試唸書,而學測考完就是念大學。然而,在這裡碰到的許多國際朋友都是高中畢業後先去打工掙錢、遊歷世界,有人到中南美洲壯遊半年,沒有目的、沒有交通工具或事先訂好的旅館,有時候睡人家卡車上,有時候有好心人邀請去吃家常菜。還有人先去以色列或戰區服務,回來發現想念社會福利後才開始念大學。
我也體會到德國的教育並沒有像大家想像的比台灣人更能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志向,只是大家願意等那個時刻的到來再做選擇;每個人都走著自己想走的路,即使中間駐足在交叉口,也不會覺得那是浪費怠惰。我認為那是自由社會的更高境界,當這個社會群體中沒有人會批評這些所謂的無業年輕人時,大家才不會被壓著頭念沒有興趣的科系,也不會因為分數到了而逼自己去選未來性可能更好的專業。
曾周遊列國壯遊半年的芬蘭友人,至今高中畢業兩年仍尚未找到未來志向,只盡力的活出每天的價值。
回柏林找以前的同學們,大家述說著自己高中畢業後的變化及未來的選擇,也讓我思考許多對於生活和夢想的規劃。
在歐洲旅行最喜歡看各地的電車。(弗萊堡)
與韓國朋友周遊德國,圖為海德堡頂和義大利旅客交換拍照的合照。
Q:
請妳總結妳的這段德國經驗。
子菱:
我真心的認為德意志是一個務實內斂又謙虛的民族,也是一個自由奔放又重隱私的社會。
以大學生活來說,大家各自修課,除了醫學系之外都沒有班級的感覺,朋友圈多來自社團、運動或專題實驗室。學習方面,上課從不點名、也不需要當學期考期末考,這學期修課明年才來考試的大有人在,甚至比較少人修課的課可以學生和教授協議改上課時間,自由度很高,就連延畢也不會受到異樣的眼光。很多人加入實習來充實自己,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排大學的整體規劃。
除此之外,德國社會風氣自由,我曾經在柏林居住過一年,那段經驗亦讓我對自由有不一樣的感悟:路上大家對多元的包容是看到有人把三角錐放在頭上時都不會有其他人多看兩秒。整個社會都在不給別人造成困擾的前提下作自己。
我在交換的這年更多的與自己對話,探索生活、學業和未來職涯的心之所嚮,從不斷的調適自己的生活態度以及訓練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到學習享受不一樣。希望這些在學習和交際上帶給我的啟發能持續下去,讓我不停留在「崇洋媚外」的階段,更進一步找到自己學習的方法。
趁世界對學生的包容態度,能夠嘗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交換生絕對是我會最懷念的身分之一。最後,因為愛上了這樣的德國,我將再次踏足德國求學、攻讀碩士。
南德每年春秋季都有啤酒節,圖為在Regensburg舉辦的地方啤酒節,有許多好玩的遊樂設施和滿滿的啤酒!尖峰時期還有live音樂,所有人就會一起跳舞唱歌,非常熱血!
我的交換校雷根斯堡大學,晚上參加玩擊劍課穿過校園時發現真的好美:)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