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牛津體驗

照片中披著藍色領巾與黃袍、正在被授予學位的就是經濟所劉楚俊老師。
照片中披著藍色領巾與黃袍、正在被授予學位的就是經濟所劉楚俊老師。

 

編輯的話

牛津大學,一個神秘而遙遠的學術至高殿堂。經濟所劉楚俊老師在那裏度過五年半的年輕歲月。向楚俊老師邀稿時,他說那已經像是上輩子的事了,必須努力回想,同時當年的照片還是以幻燈片儲存的,因此必須將壓箱寶的幻燈片小心翼翼地找出來翻拍成照片。

謝謝楚俊老師願意大費周章為我們尋找這段回憶與照片,牛津大學在這樣的字句、老照片中,更顯威嚴崇高,令人嚮往。在這個期末考周以及畢業時節,我們就以這篇文章作為本學期的壓軸文章,讓楚俊老師以及牛津殿堂祝福各位中山學子期末考順利、學業順利、未來的路寬廣順利!

 

牛津體驗

劉楚俊 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

 

我是在1987年秋入學,1993年初回國,前後五年半。

剛進牛津時,我的學生身份是Probational M. Litt.,簡稱Prob. MLitt.,全文是Probational Master of Letters。意思是「預備文科碩士」研究生。相信讀者對這個名稱會比較陌生。牛津的研究生制度究竟如何運作?一開始我也不是很清楚。接近8月底才收到入學許可通知,時間上已有點趕,拎著行李就犇往牛津。

初來乍到這個陌生又夢幻的環境,首務就是得趕緊找到容身之處。之所以會在臨開學前一個多月才收到通知,估計我在入學委員會的備選名單上應該已經徘徊了好一陣子。

表面上看不出遲來的許可通知會對新生有何影響,但實則不然。對於首次出國、人生地不熟的我來說,只好厚著臉皮在素不相識卻伸手相助的葉其忠與任秀珊伉儷的家中多打擾幾晚,何況那時他們才剛迎來家庭的新成員。其次,需要多騎幾趟腳踏車鍛鍊體能,因為彼時各學院和大學的學生宿舍幾乎都已額滿。有腳踏車的話,找居民出租房會比較方便。

 

英國學位設計的構想

MLitt.屬於by research的學位,標準期限是三年,需在本地住滿六個學期(兩年)。論文答辯通過則授予學位,但論文主題不得延伸為申請攻讀博士時之研究計畫。若選by course中入學申請競爭最激烈的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學程(接近本校的一般生碩士學程),則不受此限,且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可先後取得M.Phil.D.Phil.Doctor of Philosophy)兩個學位。

之所以會在Prob. MLitt. Status的軌道上是因為,申請時我已取得國內碩士文憑,很自然地會選by research的方式攻讀學位。但直到整個環節都深刻經歷過後,我才理解學校設計這個渠道的理由。

首先,MLitt.在設計上就是以研究為主的學位,介於D.Phil.M.Phil.之間。有些申請者就是奔著這個學位而來。其次,對於那些並非來自大英國協成員國,但卻已在其母國取得碩士學位的申請者而言,要求他們從M.Phil.讀起似乎有點過於強制,因此讓他們能夠自我選擇或許更符合效率。

 

求學歷程

Prob. MLitt. Status轉到Full MLitt. Status需要提出申請與通過筆試。以我的專業科目而言,必須提交一份研究計畫書、並通過兩門筆試,筆試的科目由指導教授依據學生的研究領域事前指定。筆試的時間是在第三個學期期末,場所則與M.Phil.學生相同,不同的是M.Phil.學生總共要考五科(類似學科考)。筆試須著黑色長袍(gown)。其他需要著黑袍的場合還有進入Bodleian Library閱讀或準備到古老學院的禮堂用餐時。順帶一提,電影《哈利波特》中,魔法學員們與巫師教授餐敘的場景就是在「基督堂學院(Christ Church)」的禮堂內拍攝。讀者若造訪牛津並想體驗一番,可洽詢門房是否有對外開放。印象中有些學院在某特定期間會提供此類服務,否則需要有熟人陪同進入。

想想,若是位置正巧靠在牆邊,用餐的時候,突然發現餐盤側緣踩過一隻大鞋,那樣的經典畫面會不會覺得很有趣呢?

申請從Full MLitt. Status轉到D.Phil. Statusby research的關鍵。申請者要將研究成果提出以便審查。如果順利通過,下一個環節就是提交論文準備答辯。越到後面,委員會的要求就越嚴格。各系委員會對指導教授推薦的口試委員名單未必照單全收。

學期當中發行的週刊Oxford University Gazette會刊載大學的各項活動與訊息,其功能類似我們學校的網站。此外,就經濟學門而言,每隔一段時間,全英口試通過的所有博碩士論文索引都會被詳細刊載在皇家經濟學會(Royal Economic Society)旗下知名期刊Economic Journal的附錄當中,方便檢核。到了當今網路時代,全世界幾乎所有大學都有提供這方面的服務,而且內容只會更豐富。

 

神秘而遙遠的學術殿堂

牛津的學風如何呢?記得週末台灣同學會例行的網球活動時,電機系學長蔡明祺教授曾說,對天才而言,牛津是天堂。來此攻讀學位仿佛被置身於無垠大海,任君遨游,能游靠岸的則會被授予學位。

牛津大學的治校理念是什麼?這所曾經眼瞅著大英帝國興起衰落,並與英國皇室、貴族、政要,以及世界各國名人有著密切關聯的大學,毋庸置疑,它的身上同時具有多重角色。既重視學術,也重視政治和國際關係。或許大英帝國的昔日輝煌始終是鞭策它繼續努力向前的動力。它的治校理念或許真的是我曾聽到的那樣:哪怕培養出來的一百人當中有九十九位庸才,只要有一位對人類做出影響百年的貢獻,都是成功的教育投資。

 

 

Radcliffe Camera,建於18世紀的圖書館。

 

 

隔著Bodleian Library就是上圖與下圖兩張照片的拍攝地點,the Sheldonian Theatre,學位授證在此舉行。因為容納人數有限,所以每年授證按各學院輪流排班,如果自己想報名參加的檔次剛好沒有自己學院的檔期的話,就要協調,請別的學院的Dean帶領進入會場。上圖是大學部畢業生入場,下圖是博士入場。畫面中披著藍色領巾與黃袍、正在被授予學位的就是楚俊老師。

 

( 註:The Sheldonian Theatre是屬於大學重要的展演與集會場地,並非各學院的食堂大廳。相關位置如以下連結

The Sheldonian Theatre - Google 地圖 )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瀏覽數: